港美股

2023-07-21

美股市場2023年下半年策略報告:盈利普遍超預期,料2023H2演繹指數級行情

第一篇2023年上半年美股市場回顧

1.1 2023H1美股納指再創新高,美經濟預期的反復推升指數行情

2023年上半年,全球各大央行整體仍深陷加息進程中“難以自拔”。雖然成熟市場通脹數據持續回落,核心通脹的僵固性卻依舊受到各大央行關注。因此,利率見頂預期即便抬升,也仍然難擋降息推演普遍推延。所幸在全球經濟仍保有韌性的前提下,該等複雜預期的此消彼長對全球金融市場的衝擊正逐漸降低。

image.png

回望上半年的全球金融市場表現,相較香港和中資股市場的表現平平,納斯達克指數在美聯儲加息、通脹、銀行業暴雷和債務上限危機的重重干擾下仍創下階段新高,漲幅超31.73%。同時,日本和歐洲市場也有不俗表現,其中日經225指數漲幅27.19%、德國DAX指數漲幅15.98%、法國CAC40指數漲幅14.31%

image.png

具體而言,環球股票市場主要指數中美股市場的納斯達克指數和標普500指數整體呈現年初震盪整固,年中反彈上行的走勢。20232月初至4月中旬期間,市場對美國經濟預期的反復或是支撐該兩大指數走勢的主要成因。而在此期間,港股及中資股市場主要指數,即恒生科技及MSCI中國(美元)指數走勢年初雖然在中國防疫政策優化和美國貨幣寬鬆退坡的內外助推下積極拉升,2月初後卻持續走弱,跌勢即便趨緩卻仍震盪劇烈。海外市場貨幣環境變化的擾動顯然加重了香港和中資股市場的避險情緒,持續拖累指數行情。

反觀20234月中後期,市場雖然對美國經濟究竟是“軟著陸”或“硬著陸”仍存疑慮,指數行情卻呈現不同程度的變化。一方面,美股市場中納斯達克指數和標普500指數借助震盪,迅速反彈沖高;另一方面,香港及中資股市場中恒生科技指數和MSCI中國(美元)指數雖然然震盪仍劇烈,卻跌勢趨緩。這主要源於該期間內,AIGC(生成式人工智慧)等結構性行情的嶄露頭角。

image.png

202210月中旬至20232月初,在美國貨幣政策寬鬆退坡疊加中國防疫政策優化的宏觀環境影響下,美股納斯達克指數和標普500指數止跌步入震盪區間;香港恒生科技指數和MSCI中國指數強勢反彈上行。該時間區間內,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預期催化下自高點回落。20232月至3月初,由於美國一系列超出預期的經濟數據緩解了市場對美國經濟或受貨幣政策緊縮影響加速步入衰退的擔憂,10年期美債收益率一度複升。但當名義利率走高使長端美債等資產的回報上升時,貴金屬作為無息資產的表現反而受制。然而3月初美國區域性銀行暴雷事件的發生,顯著壓低全球風險偏好,黃金作為貴金屬中的避險資產因而受益。通常將10年期美債收益率視作持有黃金的機會成本,二者高度負相關。但3月初以來通脹、地緣政治和金融環境穩定性的變化給予黃金溢價。10年期美債收益率迅速回落,而COMEX黃金指數震盪上行,二者間背離擴大。

image.png

2023年上半年,美國經濟的超預期同樣給予美元較強支撐,使其數度實現階段性反彈,整體寬幅波動。1月初美元指數曾因中國防疫政策優化後的強復蘇預期壓低美國對非美國家利差相對減弱基本面優勢而顯著下行。2月份受超預期增長的美國通脹、就業、零售銷售等經濟數據的影響,美債利率明顯反彈,支撐美元表現;3-4月份區域性銀行暴雷事件發酵推升金融穩定風險,疊加經濟數據整體走弱,美元指數觸頂回落並持續於年內低點附近徘徊。然5月上旬以來,在美國經濟數據顯露強韌性及基本面優勢的輔助下,美元指數連續數周反彈。

於此同時,與美元指數呈負相關的原油價格2023年上半年整體上卻更多的呈現偏空趨勢,相關性有所減弱。這主要源於市場擔憂美聯儲加息週期下美國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或壓低原油需求。

image.png

1.2 2023H1美股IPO逐步解凍,但尚未全面復蘇

2022年下半年美股IPO市場受美國史上最激進的緊縮週期影響,曾深陷斷崖式低谷,從繁榮走向萎縮,然2023年上半年顯然有所好轉。2023年上半年在美國的證券交易所進行的合計123IPO2022年下半年:121次)中,IPO家數曾一度回升至20228月份的最高峰水準;同時發行了近118.40億美元的一級市場股票,整體融資規模是2022年下半年的超兩倍。

高盛旗下衡量IPO整體環境的一項指標,即IPO發行晴雨錶已自2022年最低點的7飆升至93,達成20223月以來的最高水準,並預計將繼續反彈。通常,該指標達到100的水準意味著IPO發行恢復往常水準。其主要衡量包括企業首席執行官信心、兩年期美債名義收益率的變化、標普500指數距離52周最高點的距離以及ISM製造業數據等因素。

這些跡象似乎表明,美股IPO市場正逐步解凍,但距全面復蘇尚需時間。

image.png

按板塊類別劃分,2023年上半年醫療保健和金融板塊不論在IPO融資規模和IPO家數層面均位居前列。其中,醫療保健板塊的IPO融資規模達到61.38億美元,占比35.62%IPO家數為37家;金融板塊的IPO融資規模達到55.76億美元,占比32.36%IPO家數更高達83家。

image.png

2023年上半年,共計有115家新公司IPO上市,總募集資金109.70億美元。其中,有35家為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募資額19.69億美元,占總募資額的17.94%。有5家公司的IPO首發募資總額超過了5億美元,而僅有KENVUECOREBRIDGE FINANCIAL兩家公司的IPO首發募資總額超過10億美元,發行價格均超過20美元,分別屬於醫療保健和金融板塊。

image.png

1.3.2023H1資訊技術板塊大行其道,工業板塊獲得大比例資金流入

2023年上半年標普500指數十一大板塊內資訊技術板塊漲幅居首,達到23.87%;其次是非必需消費板塊和工業板塊,漲幅均超過15.00%。而分季度來看,2023年一季度和二季度的漲幅冠軍分別是資訊技術板塊和工業板塊,漲幅分別為10.34%14.50%

image.png

資金流向方面,美東時間2023416-2023716日,美股市場共有3個行業/板塊ETF獲得超10億美元大額資金淨流入。金融行業ETFXLF.US)於1月期獲得資金淨流入12.51億美元,占3月期總額的60.46%;醫療保健行業ETFXLV.US)於1月期獲得資金淨流入11.82億美元,占3月期總額的143.82%;通訊服務行業ETFXLC.US)於1月期獲得資金淨流入10.57億美元,占3月期總額的416.66%

與此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工業行業ETFXLI.US)於1月期獲得8.38億美元的大額資金流入,占3月期總額的114.20%

image.png

第二篇2023年下半年市場前景展望

 

2.1美經濟環境展望:經濟未見明顯衰退,核心通脹粘性猶存

 

美國經濟未見明顯衰退。20223月伊始,由於美聯儲錯誤判斷通脹預期,在其後短短一年時間內,連續快速十次加息,導致美國聯邦利率從0%上升至5%,累計加息幅度達500個基點,加息速度為過去四十年來最快。雖然利率大幅上升,但美國經濟增長僅是放緩,未見明顯衰退。如美國一季度GDP季調環比折年率終值為2%,雖然連續第三個季度放緩,但未見負增長。與此同時,美國勞動就業仍然強勁,消費支出穩定增長,美國經濟活動,各行業生產和銷售整體平穩,支撐著整體經濟增長。

image.png

通脹下行,核心通脹粘性猶存。上半年美國CPI回落明顯,但核心CPI回落速度較慢,顯示一定的粘性。5月美國通脹同比快速降至於4%,但除能源價格下跌外,食品、住房、交通服務價格環比增速均小幅回升,二手車價格繼續上漲,指向通脹韌性仍然較強,核心通脹下降速度依然偏慢。如果看今年的數據,核心CPI同比增速幾乎維持在5.5%左右未見下降,且5月核心CPI環比持平於上月的0.4%,以美聯儲達到2%的長期目標來看還有很長的距離。

image.png

具體來看,5月能源價格大幅下跌是當月CPI超預期回落的重要原因,疫情結束後,全球經濟面臨的供給衝擊趨於緩和,加上供應鏈的改善和企業去庫存,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主要動力消退,減弱了核心商品的通脹壓力。不過,住宅分項始終保持相對堅挺,回落幅度有限,5月住房價格環比升至0.6%,上月為0.4%,其中,主要住所租金價格環比為0.5%,略低於上月的0.6%,指向住房通脹放緩趨勢已經形成,但環比仍處在較高水準。剔除房租、能源的通脹因素下降的幅度也較為有限,當然這與勞動力市場數據強勁,工資增速較高有關。

image.png

展望下半年,考慮到基數效應走弱,能源價格下跌空間有限,薪資和房租價格粘性,總體通脹數據將會進入平臺期,CPI或許會維持在3%-4%的區間內震盪,核心通脹雖有下行趨勢,但仍然會高於2%的目標區間。

能源價格方面,下行空間有限,隨著美債上限的風險解除,市場風險偏好回升,與此同時,油價前期已經大幅回落,近期OPEC+延長減產協議達成,沙灘宣佈7月自願減產100萬桶/日,皆對油價形成底部支持,油價大概率會為維持區間震盪格局。

image.png

住房和房租方面,由於住房和房租的屬性,美國通脹粘性很大程度上會取決於住房價格走勢,目前雖然回落,但回落速度依然較慢,同時5月美國新簽租房價格仍然在環比上漲,預計下半年房租價格仍然會有較強的韌性。

image.png

就業方面,就業供需矛盾正在逐步緩解,但工資增速仍然保持在4%-5%的較高水準且下降速率較慢,5月時薪環比增速由上月0.4%降至0.3%,同比增速自上月4.4%降至4.3%。勞動就業這塊下半年對於通脹仍然有粘性。

image.png

消費支出是推動經濟增長,韌性的關鍵因素。一季度消費者支出環比季調增長了4.2%,高於市場預期的3.8%,為2021年二季度以來的最高增速。尤其是商品(以汽車和零部件為主)和服務(以醫療保健、食品服務和住宿以及“其他”服務為主)的增長,報告稱,消費者在耐用品方面的支出增加了16.3%。耐用品的消費支出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並且對生產和就業產生積極的影響。與此同時,在就業市場繁榮和薪資增長以及服務業活動明顯的增長下,以及居民債務負擔較低的影響下,即使利率上升也給經濟帶來了較強的韌性。

image.png

美國勞動力市場保持強勁,就業韌性超出以往。數據顯示,美國5月非農就業33.9萬人,比4月增加8.6萬人,失業率為3.7%,較上個月增加0.3個百分點,失業率反彈升高,創出7個月以來最高。供給方面,5月勞動力人口小幅增長13萬人,勞動參與率為62.6%,持平於4月,截至5月勞動力缺口仍然有228萬人左右。雖然美聯儲有意為就業市場降溫,但以目前勞動力參與率的水準來看,進一步提高的概率有限,勞動力供給缺口的壓力仍然會影響到就業市場,即使要完成美聯儲的意願癒合也需要相對比較長的時間。

image.png

image.png

居民償債率處於較低水準。從有數據來看,美國居民的償債率為1999年的9.68%水準,隨後在08年最高上升到11.55%的水準,其後一直回落,最低去到2021年的7.18%的水準,目前7.6%的水準也是歷史較低的水準。由於疫情前美國居民債務較低,加上前期去杠杆的優化,居民可以支配收入比例上升,債務比例下降,隨後美聯儲的貨幣寬鬆,居民持有大量的現金,借貸意願降低,因為債務也沒有明顯的上升,即使隨後美聯儲加息,居民的償債負擔也沒有大幅提高。

image.png

2.2 美貨幣政策展望:美經濟格局高通脹高增長,高利率或維持較長時間

利率仍然會在下半年保持在高位運行。615,美聯儲維持了聯邦基金目標利率5.0-5.25%不變,但會議聲明中表示維持利率不變是為了“讓委員會能夠評估更多資訊及其對貨幣政策的影響”,其餘聲明內容與5月會議相比基本沒有變化。如前所述,基於通脹的粘性,經濟的韌性以及就業和薪資的積極性,我們預計美聯儲仍然會保持緊縮的貨幣政策。

從點陣圖來看,2023年底的利率預期從5.0-5.25%上調至5.5-5.75%,即年內還會再加息50bp。但相比之前美聯儲快速也大跨步的加息來抑制通脹不同,在高通脹的環境下,還要保證經濟穩步增長,實現軟著陸,還要防範金融行業的風險,和債務上限的問題(即使目前達成了債務上限,但如此高的利率下,美債暫時未找到大買家)美聯儲的動作勢必會小心謹慎,基於此我們預計下半年美聯儲至少會加息一次,頻率和幅度都不會太大,這樣也會給美聯儲更多的時間來觀察經濟情況和金融風險(銀行風險)等主要因素的變化。

image.png

以目前美國的經濟韌性和全球經濟產業鏈的重塑和轉移之後,美國不得不接受通脹中樞的提升,高通脹,高利率,高增長或許會成為目前美國經濟的主要格局。從美債收益率來看,自去年以來一直都是維持在高位震盪,也未出現單邊下跌的趨勢。我們預計美國高利率會維持相對較長的時間,至少在明年一季度前,利率不會有明顯的下降。

image.png

第三篇2023H2美股市場四大主線

 

3.1美股市場的整體配置策略:維持樂觀,優配持續增長及盈利行業

 

回顧過去,美國CPI20226月份達到峰值9.1%,之後連續三個月下行至9月份的7.7%;同年9月美聯儲議息會議決議延續強收緊的貨幣政策,加息75BPS,同時釋放未來仍將維持強加息的路徑。在CPI持續下行,美聯儲貨幣政策收緊強度不變的情況下,美股三大指數(道指、納指、標普500)於20221013日同時見底,早於美聯儲加息幅度放緩兩個月,之後三大指數在振盪中不斷回升。在全球大類資產漲跌幅中,2023H1納指以31.73%的漲幅排名第一,標普500指數以15.91%的漲幅排名第六。原因我們認為可能有三點:一是美聯儲貨幣政策存在滯後效應;二是CPI‘下樓梯’式穩步下行,核心PCE雖有粘性但趨勢向下已然形成;三是失業率徘徊在較低的4%以內、非農就業數據穩健、居民超額儲蓄等將支撐經濟基本盤。

 

結合公司盈利增長和估值方面的考慮,我們樂觀估計2023H2年納斯達克指數合理價位區間為12,711-16,027,對應預期市盈率為24.35-27.39倍;標普500指數區間為4,277-4,812,對應預期市盈率為35.86-45.22倍。與目前指數水準相比(截止73日收盤,納指13,816.77點,標普500指數4,455.59點),納指和標普500指數2023H2年最高仍有16%8%的上升潛力,接近指數歷史新高位置。

 

展望2023下半年,我們對美股市場維持樂觀態度,建議投資者優先配置具持續增長及盈利的行業和公司,重點關注標普500行業分類裏的資訊技術,必需消費,日常消費、工業及金融業的投資機會。

image.png

image.png

3.2 主線一:AIGC風潮崛起,帶動整個科技板塊高成本高產出;

2023 年一季度美股震盪上行,二季度呈單邊加速向上,不同指數表現有所分化。大盤指數標普 500 上漲 15.91%,週期股為主的道瓊斯工業指數上漲 3.8%,標普500資訊科技板塊上漲42.06%

標普500資訊科技板塊,成份主要聚焦在美股科技股層面,以 Meta、蘋果、微軟、亞馬遜、穀歌五大科技龍頭為例,一季度淨利潤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除微軟外其餘四家巨頭業績均低於預期。來自於宏觀經濟的逆風、美元走強等問題是科技股業績承壓的主要因素。這些公司普遍意識到當前宏觀壓力,積極通過削減開支、降本增效的方式提升盈利能力。而科技創新仍是抵禦週期的最強勁武器。

自年初微軟收購的 Open AI 發佈 ChatGPT 應用後,生成式人工智慧(AIGC)迅速成為新一輪數字產業化變革浪潮,所涉及的產業鏈已迅速成為全球資本矚目的焦點,相關公司股價均實現大幅上漲。我們有理由相信科技企業巨頭們已通過持之以恆的研究創新,逐漸具備從量變到質變的厚積薄發能力,從而有望在中長期持續推動自身不斷成長進化。人工智慧的發展方向是取代、而非輔助人類,將是對生產力的提升實現質的飛躍,決定人工智慧 AI 前景的是找到商業化的應用場景。

隨著加息末期的到來,我們看到大部分公司都杠住了高利率的環境,二季度業績即將發佈,預期大型科技股業績將普遍超過市場預期。標普500資訊科技行業指數市場一致預期2023Q32023Q3每股盈利分別為25.18美元、29.97美元;同比增速在2023Q2見底回升,2023Q32023Q3每股盈利增速分別為-3.28%20.22%。建議重點關注行業內的龍頭公司,比如蘋果、穀歌、亞馬遜、英偉達、特斯拉、Meta、奈飛等。

image.png

image.png

3.3 主線二:勞動就業景氣度抬升,消費板塊或受益

2013Q1消費貸款比率自2008年金融危機後首超抵押貸款比率,顯示消費模式發生了改變,由以房地產投資為主轉變為滿足日常需要及提高生活品質的物質與服務消費。美國家庭消費貸款比率已基本回到疫情前水準,但整體家庭負債比率仍差一點,主要由於家庭抵押貸款受制於高利率環境。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爆發,對居民的出行、消費、人身安全等造成了嚴重影響,預防性儲蓄急劇攀升,疊加3月份美國政府推出財政刺激政策,20204月美國個人儲蓄存款占美國個人可支配收入

比例急升至33.8%。其後,於202012月、20213月再次推出兩輪財政刺激。消費補貼、派發現金等財政政策是支撐居民收入提升和消費增長的核心原因,也是高通脹下美國個人消費開支仍表現較強的主要因素。但我們發現,自2020年初至2022年中,個人儲蓄存款占個人可支配收入比例從33.8%降至2.7%,初步估計因政策刺激而帶來的儲蓄已接近耗盡的水準。

2022年中至20235月份,個人儲蓄存款占個人可支配收入比例已從低點2.7%回升至4.6%,這主要是由於失業率的持續低位及非農就業的強勁所致,屬內生性增長。美國20235月個人消費支出達14.386萬億美元,自新冠疫情以來僅次於20234月份的14.390萬億美元的第二高點,且並未隨著CPI的降低而下降,顯示主要依靠消費支撐的美國經濟具有強大的韌性。

由於高通貨脹疊加消費補助效應逐漸減退,實物商品消費需求減少,美國零售商庫存從2022年初開始快速上升,偏離正常的趨勢線水準;而主要零售商通過陸續通過打折、促銷活動清理庫存,毛利率存在下降的預期。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可預測消費者支出的先行指標--美國密歇根消費者信心指數7月值72.6,創22個月以來的新高;相對滯後的指標--美國咨商會消費者信心指數創16個月新高,均顯示消費者情緒比較樂觀,對未來的經濟增長持較正面的態度。

image.png

image.png

美國家庭負債比例已基本接近疫情前水準,在高通脹高利率的環境下繼續加杠杆的能力有限;因疫情政策而派發的現金、消費補貼等帶來的儲蓄已接近耗盡的水準,美國零售商庫存從2022年初開始快速上升,偏離正常的趨勢線水準,導致零售需求面臨壓力。但由於失業率的持續低位及非農就業的強勁帶動了經濟的內生性增長,個人消費支出並未隨著CPI的降低而下降,美國密歇根消費者信心指數、美國咨商會消費者信心均顯示消費者情緒比較樂觀,對未來的經濟增長持較正面的態度,顯示主要依靠消費支撐的美國經濟具有較強的韌性。

因此,我們預計2023年下半年標普500行業中日常消費確定性或優於可選消費,高收入人群的財富效應較為穩健,對通脹的敏感度較低。建議重點關注奢侈品的LVMH、愛瑪仕國際,運動服飾的耐克、露露檸檬,食品飲料的麥當勞、星巴克、瑞幸咖啡,連鎖零售的沃爾瑪、家得寶、寶潔等公司,及‘煙草大王’菲利普莫利斯等。

image.png

3.4 主線三:高通脹高利率高增長環境下,傳統板塊潛藏投資機會---金融業;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為確保美國銀行系統能夠經受得住動盪,檢查銀行抵禦危機的能力,美聯儲對全美銀行引入了壓力測試,一年一度的壓力測試是衡量美國大型銀行健康狀況和經營韌性的一項重要指標。壓力測試包括嚴重的經濟衰退、極高的失業率、房地產市場崩盤等假設場景。

自今年3月份以來,由於利率上升、資產價格下跌、恐慌擠兌等原因,已經有三家美國銀行(矽谷銀行、Signature Bank、第一共和銀行)相繼倒閉,因此,本年度測試結果受到市場的高度關注。

美聯儲於628號公佈,所有23家美國大型銀行(包括瑞信在美國的子公司)擁有足夠的資本抵擋全球嚴重的經濟衰退和房地產市場的動盪。壓力測試結果表明,即使美國失業率飆升至10%,商業房地產價格暴跌40%,美元兌大多數主要貨幣大幅升值等極端的情形之下,銀行有足夠的資本吸收多達5,410億美元的損失,能達到假設經濟衰退時的最低資本要求,並且能夠在嚴重衰退中繼續放貸。

在經歷了上半年的動盪之後,測試結果為銀行業注入強大的信心,為回購股票和派發股息鋪平了道路,預計分紅和回購股票將有數百億美元。例如,高盛計畫從71日起將普通股股息從每股2.50美元提高到2.75美元,增加10%。美國銀行計畫從2023年第三季開始將季度普通股股息從每股0.22美元提高9.09%0.24美元。

美聯儲為了更準確瞭解商業活動對於放貸的供需變化,對於約 70 家國內銀行與約20 間位於美國的外國銀行分支機構進行調查,內容包括放貸標準與條款變動、放貸供給和需求變動,調查結果整體以 0 為臨界點。2023年一季度,貸款利差標準變化淨百分比(小型企業)=58.3、貸款利差標準變化淨百分比(大中型企業)=62.3,均達到近年來的最高點,顯示銀行放款意願降低,這主要由於預期經濟衰退預期所致;但從最近GDP、就業等數據中看,經濟表現強勁,很多經濟學家從年初預期的衰退至今都沒有兌現。因此,我們認為貸款利差標準變化淨百分比已基本見頂,未來將逐步轉低,開啟新一輪的景氣復蘇週期。

image.png

因此,我們建議關注金融業具有高派息率、高ROE、盈利能力持續向好的重點龍頭公司,如摩根大通(JPM.N)、美國銀行(BAC.N)、富國銀行(WFC.N)、摩根士丹利(MS.N)、高盛集團(GS.N)、花旗集團(C.N)。

image.png

3.5 主線四:高通脹高利率高增長環境下,傳統板塊潛藏投資機會---工業;

 

美國製造業的黃金時代出現在20世紀的60-70年代,當時“美國製造”引領全球工業,中產階層大多出身於製造企業。2010年,美國製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被中國超越,此後退居第二製造業大國。麥肯錫202210月份的研究報告顯示,與20年前相比,美國的製造企業和工廠已經減少了約25%,約三分之一的就業隨著製造業的衰退而消失。製造業遷出外流最大的原因是人力成本的上漲。

麥肯錫的報告特別強調,在21世紀20年代剩餘的時間裏,恢復關鍵製造業增長和競爭力將使美國的GDP增長15%以上。強勁的製造業經濟能提供重要的就業和晉升機會,製造業是全美約500個縣的主要經濟引擎和主要雇主,在大多數情況下,製造業員工不需要本科學位,收入是從事同等服務業工作人員的兩倍,重振製造業將增加多達150萬個工作崗位,尤其是中等技能崗位,這將有助於重整美國勞動力市場並穩固中產階層。

早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奧巴馬政府就認識到製造業的重要性,開始呼籲製造業回流美國,為此還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比如2009年公佈的《重振美國製造業框架》,2011年啟動的《先進製造業夥伴計畫》,2012年制定的《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計畫》等,由於政策力度較大,有不少企業選擇回流美國。數據顯示,2010年有16家回歸,2011年達到64家,2013年飆升到了210家,此後逐年遞增,但由於美國人力成本過高許多企業依然拒絕回流。

2017年特朗普總統上臺後,採取了逆全球化、逆市場規律、更激進的措施來號召製造業回流,比如修改稅法,對中國實施新的關稅政策、降低美國企業的稅費、並提供財政補貼補助,更是威脅一些企業搬回美國,否則將動用行政手段打壓。這階段回流美國的主要是人力成本不敏感的高科技企業。

2021年拜登總統執政後,在美國‘製造業回流’方面延續之前的政策並加強了力度,推出了鼓勵美國國內電動汽車發展、降低美國消費者能源成本、提高美國國內能源產量與製造業產值,減少國家碳排放的《通脹削減法案》;推出吸引對美國國內半導體製造的投資,提高美國半導體行業的競爭力和創新能力,最終將整個半導體生態系統帶回美國,減少未來供應鏈中斷帶來影響的《晶片法案》。

科爾尼2023年《美國製造業回流指數》報告對製造部門高管和CEO調研,幾乎所有行業都有超過80%的企業制定了未來三年內至少回流部分製造業務的戰略。調研結果表明,在2022年第四季度,約有一半的高管正在努力填補勞動力空缺,最基本的生產崗位通常需要1- 3個月的時間才能找到合適的工人。當企業將更多的製造業務帶回美國本土,對高技能勞動力的爭奪將會更加激烈,為達到‘成本規避’的目標,有63%的被訪高管已經決定提高自動化程度或已經提高了自動化程度及相應的人才培訓、培養。為了更好地參與全球供應鏈,亞洲替代供應鏈(Altasia)加速企業遷往亞洲低成本國家或地區,其中有11個國家或地區被重新定義為“亞洲替代供應鏈”(Altasia),越南表現最為突出,印度等地也開始成為可靠的選擇。

美國在法律、政策上支持製造業回流,重振製造業以提高就業率、改善經濟結構已成為美國政府的長期選擇。從盈利上看,標準普爾500工業類指數EPS走勢自疫情後整體趨勢向上,自2022Q1創出疫情前新高並維持在高位運行,市場一致預期今年三、四季度EPS分別為11.92美元、11.88美元。

我們預計將丹納赫、聯合包裹服務、波音、通脹電氣等服務全球的工業龍頭公司或將受益。

image.png

image.png

風險提示

1)通脹高居不下,美聯儲貨幣政策超預期強勢收緊。中期選舉前,美聯儲或被迫提高加息幅度和頻次以遏制通脹。

2)全球防疫形勢尚存變數。當前雖然亞洲疫情已得到控制,但仍有零星新增確診;且全球範圍內包括新冠病毒奧密克戎變異體及猴痘等在內的傳染性疾病頻發,若再次失控,或激發市場不利情緒。

3)美國宏觀經濟增長不及預期,供應鏈瓶頸消解再度受阻,或對部分行業公司業績帶來影響。


投資評級說明:

買入:預期未來612個月內上漲幅度在15%以上;

增持:預期未來612個月內上漲幅度在5%15%

中性:預期未來612個月內變動幅度在-5%5%

減持:預期未來612個月內下跌幅度在5%以上。

艾德金融研究部

陳政深(HKSFC CE No.:BIY455

Tel852-38966397

E-mail:ryan.chan@eddid.com.hk

陳剛(HKSFC CE No.:BOX500

Tel+86 186 7668 5813

E-mail:gang.chen@eddid.com.hk

劉宗武(HKSFC CE No.:BSJ488

Tel+86 137 6042 1136

E-mail:liuzongwu@eddid.com.hk

免責聲明及披露

分析員聲明

負責撰寫本報告的全部或部分內容之分析員,就本報告所提及的證券及其發行人做出以下聲明:(1)發表於本報告的觀點準確地反映有關於他們個人對所提及的證券及其發行人的觀點;(2)他們的薪酬在過往、現在和將來與發表在報告上的觀點並無直接或間接關係。此外,分析員確認,無論是他們本人還是他們的關聯人士(按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操作守則的相關定義)(1)並沒有在發表研究報告30日前處置或買賣證券;(2)不會在發表報告3個工作日內處置或買賣本報告中提及的證券;(3)沒有在有關香港上市公司內任職高級人員;(4)研究團隊成員並沒有持有有關證券的任何權益。

重要披露

本報告內所提及的任何投資都可能涉及相當大的風險。報告所載數據可能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艾德證券研究部不提供任何針對個人的投資建議。本報告沒有把任何人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特殊需求考慮進去。而過去的表現亦不代表未來的表現,實際情況可能和報告中所載的大不相同。本報告中所提及的投資價值或回報存在不確定性及難以保證,並可能會受目標資產表現以及其他市場因素影響。艾德證券研究部建議投資者應該獨立評估投資和策略,並鼓勵投資者諮詢專業財務顧問以便作出投資決定。本報告包含的任何資訊由艾德證券研究部編寫,僅為本公司及其關聯機構的特定客戶和其他專業人士提供的參考數據。報告中的資訊或所表達的意見皆不可作為或被視為證券出售要約或證券買賣的邀請,亦不構成任何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方面的最終操作建議,本公司及其雇員不就報告中的內容對最終操作建議作出任何擔保。我們不對因依賴本報告所載資料採取任何行動而引致之任何直接或間接的錯誤、疏忽、違約、不謹慎或各類損失或損害承擔任何的法律責任。任何使用本報告息所作的投資決定完全由投資者自己承擔風險。本報告基於我們認為可靠且已經公開的資訊,我們力求但不擔保這些資訊的準確性、有效性和完整性。本報告中的資料、意見、預測均反映報告初次公開發佈時的判斷,可能會隨時調整,且不承諾作出任何相關變更的通知。本公司可發佈其他與本報告所載資料及/或結論不一致的報告。這些報告均反映報告編寫時不同的假設、觀點及分析方法。客戶應該小心注意本報告中所提及的前瞻性預測和實際情況可能有顯著區別,唯我們已合理、謹慎地確保預測所用的假設基礎是公平、合理。艾德證券研究部可能採取與報告中建議及/或觀點不一致的立場或投資決定。本公司或其附屬關聯機構可能持有報告中提到的公司所發行的證券頭寸並不時自行及/或代表其客戶進行交易或持有該等證券的權益,還可能與這些公司具有其他相關業務聯繫。因此,投資者應注意本報告可能存在的客觀性及利益衝突的情況,本公司將不會承擔任何責任。本報告版權僅為本公司所有,任何機構或個人於未經本公司書面授權的情況下,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複製、轉售、轉發及或向特定讀者以外的人士傳閱,否則有可能觸犯相關證券法規。

報告提供者

本報告乃由艾德證券期貨有限公司(「艾德證券期貨」)於香港提供。艾德證券期貨是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香港證監會」)持牌法團,及受其監管之香港金融機構。報告之提供者,均為香港證監會持牌人士。投資者如對艾德證券期貨所發的報告有任何問題,請直接聯絡艾德證券期貨。本報告作者所持香港證監會牌照的牌照編號已披露在作者姓名旁。

報告可用性

對部分司法管轄區或國家而言,分發、發行或使用本報告或會抵觸當地法律、法則、規定,當中或包括但不限於監管相關之規例、守則及指引。本報告並非旨在向該等司法管轄區或國家的任何人或實體分發或由其使用。

公告
{eyou:type typeid='229' addfields='content,tc_status,tc_datetime'}